打我有记忆起,妈妈就是个中年妇女的样子。所以我总忘记,妈妈曾经也是个花季少女。
——《你好,李焕英》
似乎是因为疫情的影响,今年的春节档电影几乎是神仙打架,然而在这其中,新晋导演贾玲凭借《你好,李焕英》成为票房最大的黑马。
这部作品的核心主题是贾玲与母亲对人生不同的看法。
——我的女儿,我只要她健康快乐就行了。
——如果我妈的孩子不是我,她的人生会更圆满吗?
电影里的晓玲对妈妈的离去始终耿耿于怀——
如果你的孩子不是我,如果你有像隔壁王琴阿姨家那样优秀的孩子,能考上美国U什么A大学,月薪八万,你的人生会不会没有遗憾,更快乐圆满?
可什么是圆满呢?圆满的人生有标准答案吗?
在电影里有这样一个情节:虽然晓玲各种用力的撮合李焕英和官二代沈光林,但英子还是和谈了三年恋爱的锅炉工,也就是晓玲爸爸贾文田去领证结婚了。
晓玲又气又急,说你怎么能走回老路呢?逼着要李焕英去把婚给离了,拉扯中晓玲还把李焕英新领的结婚证给撕破了。
李焕英对于自己的选择是非常坚定的。
人是基于什么做出选择与规划的呢?
这是李焕英和晓玲的矛盾所在,也是现在众多家长和孩子的矛盾所在。
是要真正适合自己的选择与规划。还是想要别人眼中更好的选择与规划?
李焕英选择了适合自己的人生。
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大家都习惯于说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健康发展的人,这当然是理想层面上的说法,但是现实层面上,对于圆满的人生的认知在大众眼中变成了拥有一个好成绩,考入一所好的大学,最后得到一份好的工作。
如果你打开网页搜索一下人生或者职业的关键词,你会看到形形色色贩卖人生焦虑的网页:
“学会这门课程,你就能高考600+”
“进行这份规划,你就能走向升职之路”
如果我们思考这些话语背后的逻辑的话,我们就回明白,其实每天接触到的信息,90%以上都是在宣扬某种快消式、捷径式的成功学。
最为明显的就是高考了。作为中国当代最能够改变命运的的模式之一,高考似乎也变成了家长、学校、学生三方焦虑的场所。
当国家注意到这些焦虑,于是出现了高考改革,出现了高考选科,出现了评价方式改革,这背后是国家对学生学会进行人生选择,生涯规划的期待。
但是很可惜的是大家的生涯规划关注点似乎只集中在了短短的一次选择上,而缺乏让学生找到一种更为适合的人生规划,帮助孩子进行一种真正的有意向性、高效的生活状态,培养学生面向未来的能力。
假如我可以考650分,那我的规划似乎很好做,进入最好的大学,选择最好的专业,得到高薪的工作,走向光明的未来之路。
那如果我考350分呢,那我的人生是圆满的吗?我又应该如何选择呢?
世纪明德曾经接待过数以百万计的学生,也有许许多多的大学辅导员参与其中。
但是很多时候,我们会发现有些学生没有“规划”。
这不代表着他们学业不够优异,表现不够完美,相反他们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德智体美也均有涉猎。他们中的绝大多数都是听话的好孩子:参加着老师觉得最适合的活动;报考了父母认为最有前途的专业。
均有涉猎,却无一精通,是他们的共性。学习弹琴,坚持了五六年,却淹没在繁重的学业里。于是高中毕业的时候,能用一曲流行乐换得阵阵掌声,却不能独立上台弹奏巴赫贝多芬。钻研奥数,勉强拿了省里的一等奖,却在冲刺国家队的时候意识到自己实在不是学习数学的料。于是放弃了周末的竞赛班,转而补习起了英语化学。
他们什么都会一点儿,却什么都称不上“大家”。
父母鼓励,老师支持,是他们选择的依据。从小时候上台唱歌跳舞开始,他们永远做着别人认为最适合他们的事。周末怎么安排,选择文科理科,毕业了去哪个单位,几岁结婚,几岁生子……他们从不会自己做选择。不是没有想过叛逆一回,但父母的唠叨,老师的教诲,让他们还未出发就选择了放弃。
他们有目标,却没梦想;有动力,却没激情。
他们缺少的是自我的规划。
其实要成为一个有规划的人真的不容易。它需要有力排众议的勇气,有孤注一掷的决心;有持之以恒的耐力,还要有不惧失败的豁达。它更需要我们有一颗明镜般的心:明白自己真正想要什么,适合什么;应该紧握什么,又能够放下什么。
当然,看起来做一个“别人家的孩子”似乎也挺好的。在众人的褒奖声中长大,找到一份还可以的工作,过一个还可以的人生。虽没有什么大功大德,却也不会经历什么大起大落。这样的人生,平平稳稳,倒也舒坦。
然而,比起不优秀,我们更无法忍受自己的“没有故事”,也无法想象多年以后,当被曾经的老师谈论起,剩下的只有“成绩还不错,活动也挺多”;更无法想象,当我们未来面对着自己的孩子时,如何阐述自己曾经的梦想和人生。
所以真正的生涯规划是让人拥有一个自我的why power,基于内心动力的(而不是外界刺激),基于原则(principle-based)的,专注人格的培养和心性提升的恒久追求。这样一种追求是持久的,稳定的。它没有一个具体的线性目标,更像是一种螺旋上升的过程。这是一种人生的规划,是一种恒久的、有意向的人生。
你好,李焕英。
你好,我的人生。
上一页
下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