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标题一h1占位文字
考名校or考"爱好" | 高中生应该如何看待自己的高考?
前言
在2月份时,我们曾组织了一场关于生涯规划的公益直播课,获得了10w+的观看。在最后与讲师互动的过程中,我们总结了一些现象,也同样发现了一些问题。
以下是本期精彩内容:(阅读时长约2分钟)
高中生是否要做生涯规划?
为什么要做生涯规划呢?
——直播问题1,出现频次为33
不论我们承认与否,在部分过度重视应试教育者以及大部分鸡汤软文中,他们都会在有意无意中给我们灌输一种不客观的思想,这直接影响到了高中生对生涯规划的态度。
他们把学生的思想,从“学习无用”引向了另一个极端,即“高考决定论”。
如果我们仔细想一想,就能够明白,学习最终的目标还是要服务于我们自己的人生,高考也从来不会完全决定你的人生,大学也只是一个实现你人生梦想的平台。
你考名校为了什么呀?
从前有一个牧羊人,在辽阔的大草原上放羊。
有一天,他遇见了一个行人,行人问他:‘牧羊人,你放羊为了什么呀?’
牧羊人说:‘放羊赚钱,然后可以娶老婆,生孩子’
‘然后呢?’
‘然后让他继续放羊。’
事实上我们中很多人的一生,就像牧羊人的一生一样。
我们不知道我们要去哪,不知道如何把握易逝的年华。
请你想一想,如果有一天有人问你:“你考名校为了什么呀?”
你说:“能去大城市生活。”“然后呢?”你会怎么回答,难道是让你的孩子去大城市上名校吗?
我们很多人只看到了眼前的利益,却从未思考过人生的意义。
高考就是你眼前的利益,而你的人生,才是更需要用心经营的事情。
从直播中家长、学生刷屏般的提问中不难看出,其实很多的高中生对自己的未来并没有一个清醒的认知,这也就催生了一种独特的中国高考现象,专业往往和自己的兴趣有着巨大的差别。
在《大学生专业满意度因素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一组数据:
其实我要反对的,并非是为了高考拼尽全力,而是把高考的决定价值无限拓展。无论什么时候,生涯规划都不可能取代高考的价值,可是高考也很难弥补不做生涯规划所造成的损失。
与英美发达国家开设有专门的生涯规划课以及有专业的生涯规划机构相比,生涯规划似乎并不受当代学校的重视。
生涯规划
历来不受重视的原因
上个世纪,高考对于下层孩子来说,价值有多大?“考不上就回家种地”,这是很多长辈人生的写照。高校招生少,退路少,高考的价值自然就会无限放大。这是原因之一。
原因之二,与中国传统的科举制度有关。“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古人的眼中,读书就是中举后做官,所以只存在“考上”与“考不上”,不存在考后的去路问题。这种意识也许多多少少对现代的中国产生影响,融入到了我们生活的“文化之网”当中。
原因之三,与上世纪人们的就业环境有关。“包分配”是上世纪的一个普遍现象,人们生涯都是被规划好的,人们只需要考学,然后等分配,不需要规划。“包分配”结束之后,虽然有了职业的自主选择权,但人们心中对“自我实现”的认同不高,对生涯规划的支持度普遍不高。
但是在当今时代,我们也能够看到,经济条件的富足使得学生的自我实现成为核心需求,除高考之外,有着更多的人生选择,更何况,高考也在变革当中,新的教育评价的方式昭示着对学生自主权和选择权的培养,而高中是最需要进行生涯规划的时期。
下期问题解答预告
如何找到自己的兴趣?爱好重要还是优势重要?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