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标题一h1占位文字
研学动态 | 天水营:重走长征路,感悟革命魂
远离繁华的都市
享受林间的小憩
在山水间
在研学中
感悟不同的风光和心动
踏长征路 悟革命魂
2021年6月15日,兰大附中高二年级的同学们怀着激动且兴奋的心情,伴随一路的欢笑,历经三个小时的车程,抵达了红色革命圣地——会宁。在这里,他们着蓝军装,登桃花山;踏长征路,悟革命魂。
昂首是军帽上红星闪耀,低头是山路边野花绽放。暖阳照耀下同学们汗流不止,互相鼓励下同学们共同前行。
当年伟大的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在会宁胜利会师,让桃花山披上了浓浓的革命色彩,修葺建设一新的红军长征胜利会师景园就是最好的红色见证。
当同学们亲身踏上这片土地的每一刻,仿佛置身于那个战火纷飞的战争年代,倾听那些为新中国解放而抛头颅洒热血英雄前辈们的怒吼声。
缅怀先烈 励志传承
在享用完午饭后,同学们到达了会师楼。博物馆里,同学们寻伟人痕迹,听英雄事迹。破旧的草鞋是曾经忍饥饿受寒冷过草地的记录,锈蚀的军枪是当年驰疆场浴血汗的见证。听着讲解员的解说,同学们为先辈之英勇精神动容,为先烈之无畏冒险感动。
会师楼下,同学们驻足凝望——它标志着万里长征胜利结束,中国革命开始走向胜利。
祭英烈,献花篮。和平年代的同学们用静默表达跨越百年的感谢与敬佩。岁月的年轮沉淀了斑驳的痕迹,冲天的狼烟留下了悲壮的回声。
几多风雨,几多沉浮。历史不会忘记,同学们亦将铭记——那些为现在的和平做出贡献的先辈,以及永远不会褪色的革命精神。
特色泥陶 感悟文化
6月16日上午,同学们来到了天水大地湾遗址。
这是大约八千年前的古人类遗址,由于它的出现,将人类的文化又向前推进了大约六万年左右。
这里是以宫殿式建筑的形式出现,实地去看,可以很清晰的看到各种房间还有灶台等等东西的遗迹。
跟随着解说员的讲解,同学们了解到古代房屋的演变过程,也对古人类的生活有了更多的认识。
三项实践活动让大家兴致勃勃——钻木取火,石斧的使用,射箭。
团队合作下,同学们用最原始的方法取得星星之火,在一缕青烟中兴高采烈,体验钻木取火之不易。
亲身的体验胜过一切理论的教学,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同学们的动手能力得到提升,团队凝聚力也得到加强。
随后在大地湾博物馆里,同学们对当地出土的文物及兴起的文化有了更多的了解,也感受到了历史冲刷下永不褪色的人文精神。
当日下午,同学们行至麦积山脚下,体验陶艺制作的乐趣。


麦积山石窟是“东方雕塑艺术陈列馆”,而天水陶艺就是流动的“麦积山石窟”,它用精湛的工艺和精美的彩绘像世人展现了以“东方微笑”闻名于世的麦积山石窟的特色文化。
在简单的讲解之后,大家开始制作自己的陶艺作品。一次次的摸索,一次次的失败后又重来,在专业老师的指导和同伴的帮助下,最终大家都带着自己的独特作品离开。
同学们感受泥土在手中的千般变化,随着时间的流逝凝固成坚硬的塑像;体会艺术的可接近性,发挥想象用创新与努力创造自己的专有作品。
题诗留寄 研学回顾
6月17日早晨,同学们抵达了庄严古朴肃穆的伏羲庙。
伏羲是华夏民族的人文先祖,他根据天地阴阳变化之理,创造了八卦用符号概括天地之间万事万物,造书契,兴农耕,圣祖羲皇,万代敬仰。
在这里,同学们了解天水特有的伏羲文化,了解炎黄子孙的起源。历经九次重修,从寺庙里面错落有致的古柏树可以窥见岁月的沉淀。
庙内古建筑包括戏楼、牌坊、大门、仪门、先天殿、太极殿、钟楼、鼓楼等等,沿纵轴线依次排列,层层推进,庄严雄伟。
在博物馆里,同学们对中华民族的起源有了更全面的认识,也对伏羲文化有了更多的了解。香火缭绕中,同学们看见人文的长河沿着时代涛涛向前。
细雨绵绵,天色青青。在烟雾缭绕中,同学们踏过青石板,走过泥泞路,登上麦积山。
植物园里,大家将自己心爱的叶片用扇子拓印下叶脉的纹路,提以诗句,留以纪念。
山间草木正绿,在雨声里洗净外界的嘈杂。仿佛“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之旷达,又带有“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清欢。远离繁华的都市,大家身心的疲惫都在麦积山林中消散,在夏季烟雨里感受清爽。
由于天气原因,同学们很遗憾未能去近处参观麦积山石窟,但也在远处观望到那三尊佛像之庄严肃穆。雾绕山头,雨淋古树,佛像伫立,神圣端庄。感慨于中国古人之智慧和匠人之妙心,麦积山为同学们留下最深刻的研学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