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顶部
亲子教育
王泗风筝
蓝天白云之下,花红柳绿之间。
最先感知到春天的是风。
风筝 | 起源
风筝是由古代劳动人民发明于中国东周春秋时期的产物,已2000多年。
相传墨翟以木头制成木鸟,研制三年而成,是人类最早的风筝起源。
后来鲁班用竹子,改进墨翟的风筝材质,直至东汉期间,蔡伦改进造纸术后,坊间才开始以纸做风筝,称为“纸鸢”。
古代鲁班削木为鸟三天三夜不落,
实际上就是最早的风筝。
到南北朝时,风筝开始成为传递信息的工具;
从隋唐开始,由于造纸业的发达,民间开始用纸来裱糊风筝;到了宋代的时候,放风筝成为人们喜爱的户外活动。
稻乡渔歌印象 | 非遗民俗主题课程
稻乡渔歌研学营地的大邑王泗风筝、王皮影、红梅竹编都是川西文化的绝佳载体;
研学非遗民俗,对不可再生、具有独特历史文化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发扬
有着积极意义。
「稻乡营地」 是朗基集团投建,研学行业龙头世纪明德教育集团运营管理的青少年营地。
基于绿色种植空间和农业环境提供
创新自然研学教育。
通过系统专业趣味的课程链接自然与生活,
用体验式和探究式学习方法进行劳动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科技创新教育。
▼
/稻乡营地/ 匠人匠心
王泗风筝节为成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王泗镇放飞风筝历史悠久可追溯至清光绪年间,放风筝在王泗有着广泛性,“王泗风筝”节在川西平原已远近闻名。
学习王泗风筝非遗文化历史与工匠艺术,
以【稻田电影】开启2000多年的风筝演变史,
学习匠人精神。
参观王泗风筝成品,对比南北方风筝的制作区别和外观区别,思考其中原因。

/稻乡营地/ 匠人精神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张绝无仅有的图画,而孩子们,愿意将其付诸于风筝上。
他们争先恐后地在林中找寻材料:
树枝、花朵、叶片、甚至是小石子;
好像要把天下所看到的东西都用在自己的风筝上
自己制作的,总是最好的。
想象落地第一步即是绘制纸鸢概念图纸;
孩子们正以团队为单位,协作寻找材料,
进行正式风筝纸面与骨架的拼装。
/稻乡营地/ 筝奇斗艳
采用竹子做骨架,纸做肉。将竹子削成竹片,利用竹片的韧性做风筝的骨架。
从原材料到图画到制作,均由孩子亲子动手完成看,他们已然成为一道流动的风景线。
孩子们争先恐后展示自己手中的成果,
他们畅说设计理念,讲述创作灵感,甚至开始讲解自己咿呀编成的可爱故事。
由历史理解到亲自制作,
将【非遗文化】深刻印在孩子们的心中。

/稻乡营地/ 与风结缘
放风筝的比试,是一次对垒,是一次展现,
是色彩斑斓的花园。
人人都蠢蠢欲动,尽情地撒欢。
孩子就如同风筝一般,
一投入天空的怀抱便不肯离去。
风筝集结了孩子们的美,家长们的爱,
不仅是一次实物的呈现,也是对王泗风筝历史文化的一次深刻理解。
“飞高一点,再高一点”
孩子们想像风筝一样搏击长空。
一如他们的未来一样,鱼游大海,燕舞九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