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标题一h1占位文字
世纪明德江南研学营播报: 踏访六朝古都,寻梦江南名校
日益繁重的学业压力、喧嚣无尽的都市生活,使我渴望“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的自在生活;而突飞猛进的社会发展,日趋多元的文化理念,使我期盼可以背起行囊去“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此次参加学校组织的“踏访六朝古都,寻梦江南名校”的研学之旅让我心想事成。而研学期间的所见所闻,令我感想良多,收获满满。
最温暖的研学之旅
每天早上,老师都会站在冷飕飕的楼道里逐个敲门,呼唤孩子们起床。晚上,她会走进每一个房间对同学们嘘寒问暖。记得一个清晨,我迎面碰上正在叫早的老师,只见她的头发向外翻卷着高高翘起,脸上还有睡觉压的红印子……与平日端庄优雅的形象大不相同,可在我看来是那么亲切,可爱。因为此时此刻的老师更像亲人,像妈妈。
在我们到达南京时,正赶上当地大风降温。我没有带棉服,只能把可以穿的都套在身上。尽管把自己包裹得像冬笋一样,但在风雪之中我还是禁不住瑟瑟发抖。这时,和我要好的几个同学从队伍中间穿过来,一个摘下自己的围巾给我围上,一个紧紧握住我的双手,另一个干脆解开羽绒服的拉链,从身后一把搂住了我。我全身都被箍得紧紧的,嘴上喊着:“勒死我了!好热!” 心里却感到好温暖。
她们就像是我研学旅途中的天使,一直关心我呵护我,一直以来这么温柔善良,通情达理。
最励志的研学之旅——-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纪行
当凄厉的防空警响彻天空时,时间仿佛定格了一般。虽然红绿灯仍在切换,但争抢通过马路的车辆全部原地熄火,交通停滞了。全城大小车辆鸣笛哀悼。这声音从鼓楼响起来,从中山码头响起来,从河西响到江宁。就在那轰鸣声里,我听见了不屈的南京。原本行色匆匆的路人,此刻都收起雨伞,摘下帽子,冒雨低头默哀。虽然是下课时间,但从小学到大学,每一间教室都静悄悄。随后,防空警报响起。两三分钟后,警报未停,但人们继续忙活起来。
清晨的南京下着小雨。各丛葬地纪念碑前摆满了纪念花束。照片,物品陈列,万人坑一直陈列……虽然参观活动还在进行,手头的记录和讨论也在继续,但讲到一半的趣事或笑话却再无力续上,只有一种悲愤和难平的心绪激荡在胸怀。老师带领全体同学进行了默哀仪式。上一分钟,为了自己的梦想或目标在奔波、奋斗的我们,此刻都只有一样的心境,那就是深刻缅怀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此刻都只有一样的誓言,那就是勿忘国耻,振兴中华。整个世界都在白色雨衣下,沉默了。我深深低下头,将这三分钟献给我们的同胞。
风雨中除了日常的安保人员,还有老年人自发守护的志愿者们。我身旁有一位精神矍铄的老人。他告诉我,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南京人,他每年都要来参加追悼仪式。他嘱咐我,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们现在要吸取那些血泪的教训,团结一心,振兴中华,才能不再被欺负。老人与青年,正如时光的两端,一个连接过去,一个通向未来。而勿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由一代代人潮汐般推动向前。
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中有言: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站在这个时代的关口,我们就是国家的主人,我们就应承担起振兴中华的重任。我想,这次悼念活动像一面光芒涌动的镜子,与黑暗对立,却并非为了折射黑暗。而是让我们更有底气,去表达我们共同的诉求与欲望——和平。
也许有人会说,南京大屠杀,这个早已尘封在历史中事件于我何干? 那么,我想赠与你英国诗人多恩的这句话:没有人是一座孤岛,在社会中,一个人的绝望,可能就与你我有关。所以永远不要对他人的苦难无动于衷,因为谁也无法保证下一个不是你我。"
后记
古代有“游学”,高僧有“云游”, 古代做学问者已经践行了“格物致知”的真理。他们在行进的过程中增长知识,提高能力,扶危济困,拯救苍生。古有李太白游十里桃花,饮万家酒店,结名士抒胸臆;后有顾炎武九州历其七,五岳登其四,寄文章于天地,成儒宗于其世。
我喜欢用自己的双脚踏上四方的土地,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方式与不同的人交流。因为实践能力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养成,创新精神只有在创新活动中才能培育。